在歐洲不足兩星期,我幾乎每天都在想,到底是什麼出了錯。
即使之前在Bratislava找到一點小清新,但是心底的失落感仍然不散。
今天晚飯時,我們再次把問題拿出來討論;半杯啤酒到肚之後,好像有點眉目。
東西永遠最怕拿來比較。在中南美洲我們實在過得太精彩,看的住的吃的坐的,都是一個全新體驗,每天都可以期待有些新驚喜。但在歐洲,一切垂手可得,完全缺乏adventure的感覺,沒有苦盡甘來的滿足感,也沒有明確想去參觀的目標,失去上路的推動力,對歐洲歷史沒有認識(亦不感興趣),景色重複,對大同小異的城市感到沉悶,過多遊客,冷漠與無禮貌的人,還有,貴。
這些東西,都是我們飛過來之前,始料不及的。
我再喝了幾口啤酒,問Kathy:「既然我們對這裡感到失落,我們還要繼續按原定路線進行嗎?還是應該轉到別處,甚至是飛回香港?
「到底是我們是不甘心,還是只是不願意回去?
「既然不喜歡,又要繼續在這裡『磨』,我們只是在這裡白白把旅費磨掉。」
我天生是「硬頸」王(固執),絕不喜歡放棄,尤其是自己訂下來的遊戲規則。但這一刻,我突然想到,即使現在便飛回香港,也不代表放棄。回家,不代表一定是旅途的終點。反而把旅費省下來不花在不喜歡的地方,然後休息一下,消化一下,重新定向一下,可能會是更好的事。
我們在之前的旅程之中,萬一去到一個感覺不好的地方,也不是同樣地跳上下一班車,然後頭也不回地離去嗎?
雖然我手上的行程還沒有安排好,但我估計之後路上看到的,應該都不會差得多遠。唯一真正不太了解的,是那幾個在90年代中被戰火摧殘過的國家(如波斯尼亞,阿爾巴尼亞,塞爾維亞),反而因為不了解而更覺吸引,還有80年代發生慘劇,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。
問題來了,到底我們要何去何從?
繼續去路,還是踏上歸途?